[明]文徵明 兰亭修褉图 纸本设色 1542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559),名壁,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其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山水、人物、花鸟全部擅长,水墨、青绿,工笔、写意无所不工。
《兰亭修禊图》是文徵明生平多次描绘的画作。现存三幅作品分别作于其艺术生涯的不同时期,画作内容与风格均由作者主观创作,呈现出不同特色。东晋王羲之与众贤举行“兰亭修禊”的地点在山阴。而文徵明生长于长洲(今江苏苏州)官宦之家,长洲与山阴同属于江南文化圈,文氏自幼受到相同的文人意趣的熏染,他对东晋先贤“兰亭修禊”文化的仰慕更加深刻。现存文氏《兰亭修禊图卷》作品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兰亭修禊图》,纵140.3厘米,横73.2厘米,右上楷书自题王羲之《兰亭序》,后年款为嘉靖三年(1524)春三月既望。在此幅画作中,崇山峻岭中兰亭立于几株松树间。场景以临溪亭榭为始,王羲之在亭内据案下笔,与会群贤列坐于曲水两岸,呈现出一派悠游林下之惬意风貌。整幅作品采用白描技法,延续了早期简淡风格,构图勾勒细腻紧密,笔墨气息则稍显滞弱。
辽宁省博物馆藏《兰亭修禊图》,纵20.8厘米,横77.8厘米。此卷展现的场景更为丰富,采用手卷铺陈的形式将兰亭雅集的多个场景渐次呈现。在山溪松林间,王羲之于溪上兰亭执笔搦翰,一众文人墨客沿蜿蜒曲折溪流而宴安佚乐,或流觞汲水,或抚琴咏歌,或漫步俯仰。此时文徵明六十三岁,正值其绘画风格由中期向晚期转变。本卷画法上柔中寓刚,勾皴工稳的崇山峻岭、树林蓊郁,与细笔雅绘的室宇人物相得益彰,使绘作书卷韵味浓厚。
故宫博物院所藏《兰亭修禊图》(见图)是文徵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七十三岁作品,纵24.2厘米,横60.1厘米。与之前两幅《兰亭修禊图》相比,此卷在绘画技法上更为成熟,精湛的技术与巧妙的构思相得益彰,使该作品成为他创作生涯中的经典。该作品仍属文氏独有细笔小青绿画法,用笔流畅雅致地勾勒出行云流水、丘壑连绵,在山水景致的整体造型上呈现恬净雅致的风格。聚焦到画面细节,更可见作者笔触之细腻。如画面右侧修竹傍水,溪间茅亭中有三人凭栏对坐,其中执笔者应是“兰亭修禊”的核心人物王羲之,他与高士在亭中樽酒论文,侃侃而谈。相比于唐宋青绿大山大景、大开大合的取势构图,此幅取山水之一角以细致勾勒,山无头、水无源,画面表现的重点放在山水间的文人行迹上。很明显,文徵明着力凸显画面主题中的人文性,而非单纯的山水景致。
《兰亭修禊图》整幅作品以青绿为主调,但山石、树木的用色却十分雅致,毫无妖冶俗媚之笔。作为青绿山水主体色彩的青绿色,文徵明的施用更显谨慎,部分山体、土坡等处,则不着色彩。由此呈现出自然山水生动之景,亦揭示了文徵明的青绿山水理念,即青绿入画无须频繁施染,薄施点缀亦可画龙点睛。总之,文氏青绿山水画在设色上摆脱了宋代院体浓艳俗气,其将青绿法和浅绛法融合在一起,青绿色彩不失雅致之韵。(文/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