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动力船舶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锂电池企业纷纷布局 2024-09-02

  本报记者 李雯珊

  近日,京杭运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顺利下水,正式开启了内河新能源船舶批量化生产的序幕。据悉,新下水的新能源船舶分别为90米LNG动力船和67.6米电动力船,由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生产,实现了新能源动力、低阻力、船机桨匹配、船体结构轻量化等四项突破。

  “中国内河场景的电动化已在快速增长前夕,政策发力叠加技术成熟将带来电动船舶渗透率曲线的上翘。”国海证券分析师李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船舶电动化加速

  在节能降碳的大背景下,电动船舶具备零排放、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运营成本较低等优势,在航运业推广速度较快。克拉克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活跃商船队中使用替代燃料作为动力的船舶比例约为6%,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23%。

  据EVTank的预测,到2026年,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预计将提升至367.5亿元,锂电池需求将从2021年的173.2MWh(兆瓦时)提升至2026年的11.2GWh(吉瓦时),届时电动船舶的渗透率将加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李航认为,电动船舶实现渗透率提升的主要路径在于国家及地方加大对电动船舶科研示范、推广使用的支持力度,而电动船舶也必须提升经济性以适应更多场景。未来,电动船舶将主要以“特定水域—内河水域—近海水域”的次序逐步开展应用。

  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产业联盟预计,在“双碳”战略下,低碳、零碳动力技术在船舶中的应用占比会不断提高。尽管当下主要绿色动力技术的船舶数量在百艘级水平,但预计至2030年,LNG、电动、氢动力、甲醇、液氨船舶的比例分别将达到20%、15%、8%、8%、7%。

  锂电池企业竞逐

  兴业研究公司介绍,磷酸铁锂电池已获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证。2023年,全球共有917艘电动船处于运营状态、167艘处于交付待建状态。电动船舶产业链主要包含:上游原材料与零部件、中游船舶制造和下游应用场景。

  公开资料显示,电池企业对电动船舶赛道也愈发重视,包括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都在发力电动船舶这一成长性市场。

  此前高工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船用锂电池出货规模0.32GWh,2019年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40%,预计2035年船舶锂电出货规模将超50GWh。

  根据宁德市人民政府官网介绍,截至今年5月份,宁德时代船用动力电池装载量已达200多艘,遍布闽江、长江、珠江等流域以及沿海地区。2020年,宁德时代就下线了首套海洋船舶动力电池系统。

  此外,除提供船用电池系统外,宁德时代还于2023年发布了行业首个新能源船舶全生命周期协同运营云平台、宁德时代首个零碳充换电综合补能解决方案。

  2024年4月份,全球首制江海直达纯电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绿水01”安全靠泊上海洋山港。该船是目前全球最大、世界首制万吨级纯电动力集装箱船,搭载由中创新航设计和开发的可更换船用集装箱式电池产品,采用换电模式,实现全程纯电航行。

  中创新航披露,全球已有超过1000艘船舶搭载中创新航的动力电池产品。今年以来,多条配套中创新航电池产品的国际大型商船也即将下水试航。

  亿纬锂能也在电动船舶领域获得突破。亿纬锂能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截至2024年3月份,亿纬锂能累计装船量高达1000艘,全国超过50%的电动船舶配套亿纬锂能的电池解决方案,累计出货规模超过251M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