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社融新变化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新要求 2024-05-14

  苏向杲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关于我国社会融资领域新变化的一些表述,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这些变化包括:“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当信贷存量规模比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此外还提到,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出现了“良性替代效应”。

  在笔者看来,上述新变化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三点新要求。

  一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求金融机构加速优化信贷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经济更为轻型化,信贷结构也需要加快优化升级,以更好适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也提到,“传统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重工业趋于饱和,轻资产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

  基于此,信贷投放要持续优化结构。一方面,信贷投放应重点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另一方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建、制造业等重资产行业约占全部贷款的五成,而居民的非住房消费贷款占比不足10%,因此,金融资源仍需适度加大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

  二是,金融机构需摒弃“规模情结”,更加关注满足实体经济的真实融资需求。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体量持续增大,企业资本和居民资产累积加快,带来资金需求的快速上升。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我国货币信贷也长期保持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产生信贷投放的“规模信仰”。而现阶段“存量货币信贷已经不低”,且“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因此,金融机构要更加注重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浇灌”。

  进一步来看,新形势下,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加大盘活存量信贷资源的力度,更加注重资金使用效率,为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另一方面,要在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金融业要强化直接融资供给,尤其要满足实体经济对股权资金的需求。

  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持续深化,目前已建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投基金、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但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仍有上升空间,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在社融结构中,企业债券余额占比8.1%,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8.2%,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股票余额占比仍有上升空间。中国人民银行也提到,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尚未经历完整成熟的生命周期,迫切需要的是与其高风险、高收益、专业性强、知识和信息迭代快等特点相匹配的资金,主要是股权资金等直接融资。

  基于此,公募和私募基金、险资、银行理财等金融机构仍需强化金融供给,持续满足企业对股权融资的需求,促进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下一阶段,各类金融机构应从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出发,持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