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雄的中国画创作之路 2023-10-21

  梁世雄,生于1933年,广东南海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岭南画派研究室主任、纪念馆副董事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专家小组成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梁世雄画选》《梁世雄画集》《岭南画学丛书·梁世雄》《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梁世雄》等。

  梁世雄 红梅颂 68cm×136cm 纸本设色  2008年

  梁世雄 小鸟天堂

  137cm×68.5cm 纸本设色 1981年

  梁世雄 东风吹遍瑶家寨,绿满梯田青满山

  148cm×74cm 纸本设色 1963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老的中国画艺术在新的文艺政策的引领下变换体貌、抖擞精神,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方向,以直面现实生活为创作基础,以“写生”为具体路径,由此涌现的“新中国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开拓出一条不断创新发展的道路。作为早在20世纪上半叶便以革新精神和关注现实而崛起的“岭南画派”,其第二代代表人物关山月、黎雄才等在传承中进一步与时俱进,既深化和拓展了岭南画派的艺术面貌,也成为新中国中国画发展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培养后学,影响遍及全国。生于1933年,1949年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梁世雄,其艺术发端直接受益于岭南前辈,其艺术历程也伴随着新中国同步展开。时至今日,他以九十高龄仍活跃于岭南画坛,成为岭南画派第三代重要代表之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发展变革的亲历人与推动者。

  从广东省立艺专(1950年与广州市立艺专合并,改称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到中南美专(武汉),在近七年的专业艺术院校学习中,梁世雄打下了全面扎实的艺术功底,素描、速写、油画、水彩兼善,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诸科并工。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后,在黎雄才、关山月等前辈老师的引领下,梁世雄很快便展现出出色的写生创作能力。1959年,他任山水科助教,山水画遂成为他此后一生主攻的专业创作方向。

  从梁世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山水画作品来看,写生取景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所画均来自现实生活的所见所感,突破了古代传统图式的限制,而在笔墨表现上,一方面注重体会物理的内在规律,在描绘物象形、体、质的同时,强调光感、色感、空气感,传达出真实而鲜活的生活感受,另一方面也注重锤炼笔墨,在笔线概括勾勒的同时,注意墨韵与色感的交融,延续着岭南一派对于空间气氛的营造。70年代末,梁世雄逐渐成长为岭南画派第三代的中坚力量。1977年,他参加了以关山月、黎雄才为首的广东国画创作组,为毛主席纪念堂绘制大型主题创作,先后深入井冈山、韶山、娄山关、延安采风,合作创作了《农讲所颂》《遵义曙光》《井冈山》等大型作品。画面均极为开阔宏伟,沐浴在红色阳光中,善于渲染氛围,点明红色主题。

  此际,梁世雄还在描绘岭南风光中,注入了十分浓郁的诗情或热爱家乡的寓意。这类作品多以椰树、榕树或竹林为表现主体,其中的《水乡晨曲》、《小鸟天堂》、《故乡情》(1982—1987年间,多达四五幅)等,都构筑了南粤水乡的优美意境。取境在宁静的水边,画幽深密丽的竹林,或根脉四出的大榕树,辅以水中的倒影,空中成群的小鸟,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美的享受。《古榕深处》《树高千丈》等,构图远近拉开,以高耸直上与平推空间的结合,表现了“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寄寓。

  90年代以来,梁世雄虽已是花甲之年,但写生创作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国内游张家界,登泰山,观九寨、黄龙,国外则先后赴日本、泰国,远游加拿大及欧洲诸国,饱览异域风情。在这一时期,梁世雄又以“忆写”的方式,在多年实地写生观察感受的基础上,通过记忆的筛选,进行意匠经营,反复锤炼、提升画境,其山水画愈发气象恢宏,写意精神更加明显,在笔墨设色上也更加炉火纯青。

  回到梁世雄的人物画与花鸟画创作,虽然这两科并非其主攻专擅,但均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个人气质,既反映出他作为写生创作型画家的综合素养和全面能力,也从另一侧面记录和见证着其在时代变革中的心路历程。从梁世雄人物画造型及笔墨语言来看,既吸收了岭南人物画前辈方人定的一些手法,如笔线简括生动,人物有写实效果但并不依靠素描方式刻画,又与岭南同辈画家杨之光、陈金章等切磋交流,尝试人物与山水、花卉、树木等环境相结合,探索各种表现技法,如纯用白描,或水墨与白描结合、水墨淡彩写实、勾线淡色小写意,或采用工笔重彩方式作宣传画、年画。

  相较而言,50年代梁世雄仅是偶作花鸟,且较为传统,自70年代后期重拾,一直延续至今,与其人物画形成前后接续、各有侧重的局面。但无论是哪一种题材,都与其山水、人物一样,注重写生的所见所感;同时,又在这一特定的画科中寄寓吉祥、表达生动活泼的生命意识乃至生生不息的精神感怀。(文/薛永年、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