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金秋胜处看高峰 2022-10-01

  董少鹏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今天,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3周年。再过两周,党的二十大将胜利召开。对于今年以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我们感慨系之,倍加珍惜;对于前行路上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奋力攻坚克难,特别是有效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高质量发展的步履铿锵,国家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已形成新优势。

  10年来,我们在继续保持合理经济增速,降低单位能耗和碳排放量的同时,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跃升。2022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10年前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了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组织全国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创新药物、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诊疗技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带动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了保障。这不仅促进我国经济质量实现跃升,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更多新动能。

  在经济发展中创新含量增长的同时,10年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各项指标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0年前的2.88:1降到2021年的2.5:1;东部与中部、西部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下降至1.53、1.68,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与东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不断缩小。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与2012年相比,我国2021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单位GDP水耗下降了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约58%。对外开放和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提升,在制造业、采矿业、农业、金融业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措施。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62.9%。

  面对国内外形势重大变化,2020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按照这一部署,我们加快结构调整,推出政策工具,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市场主体、保民生,下大力气推动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对已有优势产业加强巩固提升,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风险和挑战总会不时出现。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为了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今年受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二季度前期经济明显下滑。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果断加大宏观政策的实施力度,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扭转了经济下滑态势,三季度经济总体恢复回稳。四季度已经开始,我们要齐心协力,抓住时间窗口和时间节点,推动政策举措全面落地、充分显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想方设法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用好已有的政策工具,支持刚性和保障性住房需求,做好物流保通保畅,保障能源供应,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经济大省要发挥稳经济挑大梁的作用。

  征途漫漫殊不易,金秋胜处看高峰。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C919大型客机项目成果展览时说:“要有雄心壮志,世界科技巅峰我们都要奋勇攀登。”这为我们稳住经济基本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勇攀科技高峰,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戮力同心,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继续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和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