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慈制药开出 精准扶贫“良方” 用“造血”式扶贫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 2020-03-21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欢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是贫困群众的“摇钱树”。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佛慈制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在漳县和渭源县等地全力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特色养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工作,用“造血”式扶贫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助力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拔掉“穷根”,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精准脱贫。

  积极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形成产业精准扶贫新格局

  地处西秦岭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漳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时,漳县也是道地药材的天然产地,中药材种植加工是漳县第一大农业特色产业。

  2000年,为了充分发挥漳县的区位优势以及资源优势,佛慈制药在漳县建设了当归药源基地,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截至2018年末,佛慈制药药源基地的农户通过“出租耕地、输出劳务、收取推广补助”等方式直接收益300余万元,通过“优质种源资助,生产指导、培训,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等方式获得产品间接受益超过1000万元。

  “2017年,我们组建了‘定西地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联盟’,在漳县、渭源县、临洮县发展了60余家联盟成员单位,并在联盟框架下创立了‘公司+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很好带动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佛慈制药相关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公司+合作社”集约化种植模式下,佛慈制药免费为合作社提供化肥、地膜、农药等,还定期提供技术服务与培训。目前,已成功建设当归、党参、羌活基地共计3000多亩。举行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当地农户800人次。

  据介绍,2018年,佛慈制药收购地产当归、党参等药材30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支付劳务费130万余元。已带动约300人发展种植产业,实现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

  培育特色养殖业

  种养结合深入推动产业扶贫

  近年来,佛慈制药在做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同时,也在积极培育特色养殖业,深入推动种养结合型扶贫产业,探索出一条新时期农业产业扶贫发展之路。

  2018年2月份,佛慈制药成立漳县种养结合型扶贫产业孵化中心,推广“贫困户+合作社+公司”形式的种养殖扶贫,在漳县投放中华蜂种蜂500箱。佛慈制药中药材公司副总经理崔建军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这种形式下,公司给每个合作社投放100箱中华蜂种蜂,然后由合作社统一发放至蜂农。一斤蜂蜜卖80元到120元,每户每年年收入达0.5万元至1万元。”

  佛慈制药还提出了“驴扶贫”运营模式。采用“政府+金融+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产业化养殖模式,由公司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政府扶持、监管,农户按标准规范养殖管护,形成驴产业化经济链。首批200头“扶贫驴”已移交给贫困户。截至目前,公司已建立漳县盐井镇、东泉乡中华蜂养殖基地以及漳县盐井镇、张掖民乐县、榆中县哈岘乡等多个驴养殖基地。据介绍,佛慈制药通过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已带动贫困农户300户,增加就业机会200个,参与农户每年实现增收2万元。

  “车间”建到家门口

  挣钱顾家两不误

  驱车行驶在整洁的水泥路上,记者来到了有着“千年药乡”“党参故里”美誉和“渭水当归传两广”之称的渭源县。进入佛慈制药位于渭源县工业集中区的厂区,一排排整齐的车间映入眼帘,厂房外围“一人就业 全家脱贫”八个字格外醒目。

  佛慈制药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该车间目前已经解决80多名生产工人长期就业,在中药材产地加工、出入库环节解决200名农民工短期就业。“这些生产工人都是来自渭源县以及周边县城的农户。有12名工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有5名工人已经转正,转正后的工资在3200元至3800元之间,同时公司还会缴纳‘五险一金’。”

  33岁的任世军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6口人,姐姐身患重病,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他身上。为了照顾家里,他辞去了外地的工作,来到佛慈制药工作。目前,他已经成为正式员工,每月可以拿3200元的工资。谈及在佛慈制药工作之后最大的变化,任世军有点腼腆地笑着跟《证券日报》记者说道:“最大的变化就是我可以在家门口工作,这样既可以挣钱,同时也方便照顾家里。”

  佛慈制药表示,公司会继续将扶贫工作与自身优势相融合,发展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努力做好扶贫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