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与巴菲特“神同步” 抄底银行股有何逻辑异同 2020-03-21

  张 歆

  无独有偶!在中国香港和大洋彼岸的纽约股票市场,“最具流量的资金”在相近的时间里进行了类似的操作——抄底银行股。

  港交所最新披露信息显示,险资“风向标”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下称国寿集团)3月12日增持4000万股农业银行H股,此次增持是自2月17日以来,包括国寿集团以及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国寿系第四次增持农业银行H股。另据显示,3月3日,巴菲特增持了纽约梅隆银行,增持后持有纽约梅隆银行8900万股,占总股本比例超过10%。

  虽然是相近的时间,相似的战“疫”需要,抄底同一行业的龙头股,但笔者认为,险资与巴菲特的投资逻辑“小同大异”。就区别而言,主要有两点:

  首先,美国经济、美国资产与中国经济、中国资产的发展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在近期出现四次熔断之前,美国股市经历了较长时间牛市,资产价格相对较高,杠杆率提升,经济张力已经被拉伸到一定程度。因此,面对疫情等突发情况,经济可塑性不足的缺点就会凸显,恐慌情绪传导比较快。

  而中国股市过去的表现并未与十年来的经济增长相匹配,资产价值长期被低估。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调整能力强,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进退得宜,政策空间充足,因此能够穿越恐慌,展示市场的相对独立性。

  其次,险资与巴菲特虽同样抄底银行股,所面临的资金流动态势明显不同。

  近期,A股市场投资者和资金“南下”港股市场抄底趋势明显。在跨市场同股同权的判断下,港股市场中,相对于A股市场估值更低的中国金融资产最受欢迎。其中,严重破净的部分内资银行股显然是最兼具进攻性与安全性的投资品种——大盘蓝筹、分红高、业绩稳健。而美股市场两周经历四次熔断,恐慌情绪快速攀升,能够追随巴菲特抄底金融股的资金相对有限。而且,美国的几近“零利率”对于银行股的冲击较大,因为零利率意味着美国银行业经营环境和资产风险的压力加大。甚至,已经有国际评级机构将对美国银行系统前景调降至“负面”。

  形似而神不似——这或许是险资与巴菲特“同步”抄底银行股的最形象比喻。